董事长诗文选
|
偏见的代价
发布时间:2022-01-20 浏览次数:2663
看过这样一张图片。
所有人推着方块前行,有人却把方块削成球体,轻松跑到了前面。那些落后的人,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只该推方块。 阻碍我们前进的,并非事物的假象,也非努力的欠缺,而是脑海中已形成的某个立场,或者倾向得到的某个结果。现实中,有多少人不知不觉陷于偏见,不可自拔。 《半泽直树》中,有个情节发人深省。一家器件厂经营困难,向银行申请贷款。银行人员参观场地时,发现器件厂仍采用手工打磨的方式,生产效率极其低下。银行提出要求,器件厂想要获得拨款,必须先引入自动化设备。谁知厂长宁可不要借款,也不愿引入设备。他坚持认为,手工打磨的产品可靠,是机器产品不能媲美的。 银行人员失望地说:“你要考虑的,是如何用机器做出高质量的产品,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否定机器。你如果不放下对新事物的偏见,即使我们借你再多的钱,你也一样会破产!”很多时候,阻碍我们进步的,不是窘迫的处境,而是闭塞的心境。 《大学》中说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面对任何事物,惟有心态开放,才能触及本质,发现隐藏的机会。一味否定新事物,只会变得鼠目寸光,终被不断迭代的世界抛弃。 前段时间,乐凯新材的股价跌至6元,被证监局警告“有退市风险”。这家主营热敏材料的企业,多年垄断国内高铁车票的生产业务,股价一度飙升至50元。 2018年起,铁路部门基于环保的考虑,尝试施行电子车票。乐凯新材高层得知这个消息后,没有考虑转型,认为中国车站的人流量大,容错率低。出于稳定性考虑,铁道部门不可能完全取缔实体车票。 然而短短3年,电子车票搭配人脸识别技术,早已成为乘客进站的主流方式。乐凯新材失去铁路部门的业务量,市值迅速缩水近9成。 达利欧曾说:“偏见来自认知层面的安于现状,拒绝新东西冲击已有的认知体系,而这往往是致命的。”在这世上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,一切都会往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。 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曾问总统克林顿:“你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你给她关于男人的建议是什么?” 克林顿微笑地说:“我只针对具体的男人给她建议,而不对男人这个群体进行评价。”许多人与奥普拉一样,习惯用群体化的刻板印象,去概括一个具体的人:开车遇到女司机,心里就嘟囔一句“马路杀手”;被人骗了钱,就认为和他来自相同地区的人都是骗子。 然而,正如作家明心所说:“类别化的偏见,是人与人之间误解的开始。”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,即使有相同的性别与成长环境,性情观念也可能天差地别。心中带着预设的立场,贸然给别人贴标签,注定看不见真实的对方。 1943年,卡尔逊来到IBM总部大楼,想要出售静电复印机的发明专利。IBM总裁托马斯·沃森看了卡尔逊的履历,发现他的本职是律师,立刻对他的发明失去兴趣。原来IBM曾因一位电机工程师的操作不当,损坏大量设备,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。 由于这位工程师是跨行学的电机,托马斯从此不再信任非科班出身的技术员。卡尔逊刚想介绍复印机的原理,托马斯便打断他说:“我们有了碳素复写纸,为何还要笨重的电子复印机?”卡尔逊闻言,收起图纸后愤然离开。5年后,托马斯注意到纽约州一家名叫“施乐”的新公司,不仅发展势头迅猛,还抢占了IBM在美国东北部的大量业务。经过调研,他发现施乐公司的热销产品为办公复印机,而设计总监正是他当初不屑一顾的卡尔逊。 前段时间,海归硕士张泉从事废品行业的新闻,登上微博热搜。无数网友直呼悲哀,“父母花那么多钱培养你,是让你去捡破烂的吗?”事实上,张泉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,走街串巷地回收废品。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数据分析能力,构建了一整套自己的收购体系,平均月收入5万以上。许多人嘴上说着职业不分贵贱,心里始终横着一条职业鄙视链。 然而,恰恰是那些你看不起的职业,藏着你看不见的可能性。嫌弃的工作由别人去做,梦寐的生活,自然也由别人去过。放不下所谓的体面,执着于预设的立场,只会固步自封,不断错过未来的可能性。偏执的人,只会从他看到的世界里,刻意挑选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东西。这样的人,不会因见多识广而开阔,反而是越经历,越狭隘。” |